4月22日晚,由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推出的新农人系列专题讲座第三讲分别通过钉钉直播和小鹅通直播两个平台同步进行。在直播中,鲁柏祥老师从历史回顾、时代变迁和可能发生的变局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从历史回顾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生,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回顾中国改革开发以来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路径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然而中国发展到今天,由于中国农业的历史地位与现实要求,决定着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完全依照西方理论,效仿西方实践,必然是行不通的。传统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理论不适合中国,我们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比如美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大农场模式,这在中国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丰富的东三省,对于这种发展模式,也都无法照搬。针对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各省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农业发展更具借鉴意义,但也无法模仿,完全照搬。
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生产农产品的行业,农村也不是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农民也已经不是仅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从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史,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到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实践史,都需要我们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再认识、再定义。
时代变迁
不同的时代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创享时代,过去的思想理论已经不适用。创享时代,需要的是创享财富论,强调创享主义。这时信息变为第一位,资本开始退位,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工业化、城市化变得更高效,资本主义正日渐衰落,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兴起。未来人类经济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一个地球,共同家园;协作同创,互利共生”,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因此,我们必须要按照创享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来建设我们的城乡,发展农业。
可能变局
长期以来,农民成了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贡献者。比如:农民工输出到工业,为城市服务业,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进城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资金通过银行储蓄转移至城市用来满足城市建设与工业建设,农村土地通过征用以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富向城市、工业集聚,而农民依旧贫困。城市化、工业化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却让多数的农村人口承担了,城乡间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差悬殊。发展有先后,过去四十几年建设城市,使得城市发展起来,而今天,在国际大循环的背景下,尤其是受此次疫情的影响,贸易很难扩张,所以投资一定会向农村倾斜,大量政策会作用于农村,农村也一定会建设起来。
无论对于农民还是市民来说,农村已经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同时也是农产品的消费地,更是人们广阔的生活空间。农村已经不再仅仅是工商时代生产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地方,农民也渴望更加美好的现代生活,拥有良好的医疗保障,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也都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从城乡二元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与农村都将共同走向生产与生活有机一体的更加高效便捷、互通有无的现代综合体。
随着标准化、规模化工业生产日益被定制化、柔性化生产所替代,大城市将不再独领风骚,小城镇必然迅速兴起。农村与城市的边界将日益走向模糊。整个中国将呈现一幅极少数特大型城市、少数大城市、大量城镇、无数村镇嵌入于优美生态环境中的壮丽景象。传统的农业生产的提法具有历史性,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发展的需求,现在的农业可以说是农村产业的简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真正启动,可让中国经济再持续快速发展50年。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