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现场丨浙大卡特主任黄祖辉:为新农人深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8-11-15 15:08 浏览次数:1080
 

7月6日,新农人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本期课程的第二天。

上午,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黄祖辉教授为大家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黄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战略的内涵。

三农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总体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土地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集体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黄教授认为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

第一,我们一直提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什么与为什么要巩固完善这一制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及合作社(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集合)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农业(指第一产业)经营制度。中国农户的家庭经营是通过长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来维系的,其目的在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壮大集体经济。我国的集体经济具备多功能的性质,在农村里面体现在村支部、村委和村集体,它包括社群、法律和经济,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第二,习总书记提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要形成有机衔接。小农适合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如何将其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将政府与市场匹配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而言,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探索阶段。

 

1542267633375667.png

二、一号文件和政治局

会议提出要求

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具体部署: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2018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3.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4.要针对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目标任务要符合实际,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

5.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在乡村振兴中

把握若干关键问题

1.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和含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因为城镇化战略受阻所为,而是解决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乡村振兴的真正要害是乡村以外,而不是乡村以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口的减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过程。

3.乡村振兴应确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领地位。以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兴乡”、“以工哺农”、“以智助农”、“城乡互促共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同时,要从当前我国乡村分化的实际和乡村人口空间优化的要求出发。

4.乡村振兴战略应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乡村振兴与城市化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关系;乡村应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田园生态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新空间;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三大推进路径:“五个激活”的驱动路径;“五位一体”的协同路径;“五大关系”的协调路径。

 

image.png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逻辑与架构

image.png

五、在乡村振兴中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1.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由相关制度锁定的,这种制度不仅与城镇户籍制度有关,而且与农村的产权制度和我国基本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等有关。

2.乡村振兴不可能建立在城乡二元体制基础之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础。

3.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要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

4.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密切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地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它资产等产权问题。

5.基本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在我国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

6.在乡村振兴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同步推进三大联动的改革。即:城乡联动、区域(流入地和流出地)联动、上下(中央和地方)联动的改革。

一是推进城乡联动的制度改革。城乡联动”改革就是推进城镇户籍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以实现公共权益和财产权益的区域城乡一体,进而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二是推进区域联动的制度改革。区域联动”改革就是要推进与跨地区(主要是跨省)流动有关的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联动改革,以实现按人享有的地方公共品(权益)的跨地区流动与交易,进而非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三是推进上下联动的制度改革。上下联动”改革就是要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联动改革,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与事权上的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权益的全国一体化或全国通兑。

在上述三大联动的制度改革中,属于地方范围的城乡联动改革,只要国家给予明确的赋权,地方应该可以自行探索解决,但区域联动改革和上下联动改革需要通过相关地区的改革协同,尤其是中央政府对这些改革的顶层设计,相关改革的整体推进来解决。

六、在乡村振兴中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要明确:首先是市场经济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再次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破解,第三能否再很正做到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同时集体业发展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

我国乡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已三权分离);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

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制度架构下,关键要在“长久不变”条件下不断完善“三权分置”关系,尤其要处理好集体所有和农户承包(即“大房东”和“二房东”)的关系,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路径,实现土地这一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化配置。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难点和瓶颈:农村土地的权属与权能(探索农村土地混合所有制是重要关键);城乡社保制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问题。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趋向:从政社不分到政社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推进。

七、在乡村振兴中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现代农业的不同含义:一产农业与接二连三农业;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横向融合与纵向融合;产业融合与功能多样;产业融合与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小农利益及其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3.多形式产业组织:组织属性;农业产业组织类型;组织创新与异化;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业行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多特点经营制度: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双层经营、产业化经营。多类型规模经营:多类型与适度性;土地规模经营;服务规模经营;复合规模经营。多元化服务体系:服务体系与规模经营;服务体系与双层经营;农业服务体系中的政府、市场、合作社;服务的内化与外包。

4.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八、在乡村振兴中

践行“两山”理念

1.“两山”理念来源: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人们对“两山”关系的“三阶段”认识。

2.“绿水青山”的本质内涵:优质的山林水、气候等生态资源;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市场品)的双重属性;需求无限;也是农业之本;关键是要探索“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实现路径。

3.践行“两山”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密切关联。

4.路径一: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保护的补偿水平,这是作为公共品的“绿水青山”的最基本的供给机制)。

5.路径二:发展“绿水青山”内生产业(休闲养生、林下经济等)。

6.路径三:打造“绿水青山”关联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业)。

7.路径四:创新“绿水青山”产权制度(碳汇、水权、林权等)。

8.路径五:转换“绿水青山”营销理念(集成配套;产区为销区)

九、在乡村振兴中

构建“三治”体系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

2.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内涵不同,管理偏向于科层,治理偏向于参与。“法治”与“德治”:前者为正规制度,后者为非正规制度,涉及文化、传统、习俗、宗教、权威等范畴。制度是人类行为的指南。

3.“自治”与“他治”:完整的治理体系是自治与他治、法治与德治的集合,其中德治既可以体现在自治中,也可以体现在他治中。我国的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但总体是自治不充分(主要是赋权不足),他治不完备(主要是缺乏他治的制约)。

4.村民自主与“自治”:自治对于具有社区性特点的我国乡村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乡村自治和治理体系的完善要着眼于完善村民自组社区组织(如社区合作组织),发挥村规民约等德治功能,建立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等。

5.乡村治理与村集体经济改革:关键是要逐步走向经济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分离。前者走向政府、市场、行业的“三位一体”;后者走向法治、德治、自治的“三位一体”。治理有效应体现为手段和结果两个方面,治理有效也就是善治。

黄老师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着实让新农人们受益匪浅,对乡村振兴在国家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上午的课程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争相与黄教授合影留念。


 


联系方式

电话:0571-88208180
传真:0571-88208180
地址:杭州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202室
邮编:310000
邮箱:agab_zju@zju.edu.cn
版权所有@2018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